欢迎光临
美好的生活需要用心记录

开始学习新概念2

前几天在广告中国看到一个背新概念2的贴子,打算99天背完新概念2,河马说:

我来监督你
你要是能超过十天,我个人奖励你二十广告币

结果发贴子的人没有坚持下来,最多坚持了5天。很多人跟贴说背诵没用,背完以后不用的话,很容易忘记。的确如此,我们需要把我们学的英语用起来,英语才能越来越好。

为什么要学习新概念2呢?这里有二个原因:

  1. 7年前,我曾经打算学习新概念,买了全套课本,网上找了很多资料,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,没有坚持学完。种一颗树,最好的时机是10年前,其次是现在。所以我决定从今天开始学习。
  2. 在广告中国看了一个牛人写的贴子,是做google seo的,感觉很厉害,他文中提到英语很重要,因为外包文章时要看得出文章的好坏,首先自己要能写出好的文章。而新概念这套书,有很多关于写作的训练。同时,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,我的听力有了明显提高,但是由于词汇量不足,很多东西还是听不懂,急需扩大词汇量。新概念这套书,总词汇量在6500左右,每天文章不是很长,生词量不多,比较容易坚持。

以前没有学完,这次就能学完吗?任何事情没有完成以前,都有不确定性,但是这次和以前不一样的是:现在有点喜欢英语了。可以算是爱好,兴趣所在。

这几天查了下资料,打算使用奶爸的学习方法,原文是这样的

首先要明确一点:新概念是语料输入和词汇,精读,语法,写作课本,虽然对口语也有帮助,但并不是直接培养听力和口语的教材。
所以学习新概念首先要目的明确了,它本身只是一套书罢了,而且语言含量很有限,覆盖不了所有英文知识,整套书的词汇量约为6500左右,有些词汇还较为生僻,通过背诵全书然后一劳永逸解决所有英语问题是不可能的

但这套书的确不错,针对新概念2我有个办法,可以大幅提高你的主动词汇和写作表达能力,仅供参考:

第一步,阅读,画出不懂的单词摘抄到笔记本上,用颜色笔标出不懂的句子,请教老师或者自己查阅语法书。

第二步,做课后练习

新概念这样的教材文章和华尔街日报不同,真正的精华并不是文章词汇本身,而是课后设计的练习,亚历山大享誉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他很擅长设计教学练习,这些练习的目的是让你把课文的知识词汇都吸收转为主动词汇,练好英文基础,但很不幸国内都简化成死记硬背了。所以,需要认真做习题,而且还要反复做。
第三步,听课文录音

每天抽出一段时间认真听看过的文章的录音,集中精力,反复听

以上都搞定了,需要做一个最重要的主体工作

第四步,仿写复述全书中的文章
拿第一课A Private Conversation举例,原文如下
Last week I went to the theatre. I had a very good seat. The play was very interesting. I did not enjoy it. A young man and a young woman were sitting behind me. They were talking loudly. I got very angry…

这个时候,我们可以发挥想象力,用不同的人称来叙述这个故事了

首先以主人公的姑妈视角写作
Last week my nephew went to the theatre. He had a very good seat…

还可以以不讲礼貌的男女中任何一位视角写作
Last week, my girlfriend and I went to the theater…

事实上,只要你愿意发挥想象力,每一个故事都可以用两到三种人称视角来复述仿写,比如第三课Please Send Me a Card,就可以用作者的朋友,大堂经理,大堂服务员的角度来复述

一般来说,一天一篇,每篇用两个人称来复述就可以了,也就是一天写两篇小作文

写的时候注意下,发挥想象力固然是好,但是不要玩脱玩大了,尽量中规中矩,以扎扎实实练好自己写句子的能力为主要目的,像我小站里面很多成员会瞎想,写到最后如来和上帝都介入到主人公的纠纷中,这个就很不好,尽量依照原文的情节来仿写,避免不必要的瞎发挥,因为有必要看这本书的人,英文水平远没有好到可以编写小说的程度

如果写的时候不确定文章时态用过去时还是现在时,那么就直接采用原文的时态比较好

还有,有些同学可能一开始比较写的比较困难,那么很简单,当你遇到不会的表达的时候,可以直接抄写原文!但是注意这不是简单的抄写,而是你苦思冥想之后的有意识的吸收,印象绝对比你背诵这篇文章500遍来的深刻的多

但仅仅是写两篇小作文是不够的!下面的两个步骤更加重要!

第五步,写完之后的整理工作
写作时候我们必不可免的会遇到很多好词好句,尤其是那些我们平时到了嘴边却不会表达的概念,通过这种仿写会让你学到很多这类表达,而且会注意到很多平时自己没有注意的语法小错误,比如说我写完了第二课,知道了,get up late的late不可以用lately,仿写完第8课The Best and the Worst之后,我知道参加比赛不仅可以用join和take part in,还可以用enter for,而这类表达和你死记硬背词汇表得到的完全不同,这些是你通过上下文和自己动脑筋思考之后得到的主动词汇,以后就能有意识的使用了,可是这个时候,我们有必要把每篇文章中比较好的短语统统都背下来么?怎么取舍呢?

前面也说了,背诵是没用的,也太枯燥了,可是看到好词好句不想放过怎么办?很简单:每篇文章,只可以记录一个用法和相应例句,最多两个,连同课文标题记录在小小的本子里,其它的统统扔掉不看。

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激活你的笔头表达能力,充实你的主动词汇库,最重要的,不会让词汇和表达,成为你的累赘——每次只记录一个,然后时时刻刻能用起来越用越顺畅,比你一次记录10或者死记硬背100个句子,然后就抛诸脑后死活不会再用要好的多。

第六步,一个月后的修改工作
由于我在豆瓣小站已经开始集体的写作练习教程,从已有的结果上我很惊讶的发现,很多人的仿写烂的一塌糊涂,最基本的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和时态都会写错,这个时候要么是自己的水平远远没有达到此方法所需要的标准,要么是平时确实太过粗心大意,这个时候怎么办呢?

指望别人修改自己作文根本是不切实际的,而且没多大用:每个人都会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——可是你们仔细想想,小时候老师给你批改了那么多作文真的有用么?哪个作家不是通过大量的读,大量的练习写来提高写作水平的?

这里,我们要教大家一个简单的自我反馈和自我监测机制,也就是通过时间遗忘来修改提高自己。

什么意思呢?

你一天写一篇,连续写了30天了,也积累了一些用法了,对写作也有些心得了,起码某些白痴错误不会犯了,这个时候,你每天写完和整理好一篇新课文之后,要做一个额外的练习

翻开你30天以前写的文章,开始,改!

如何改

1)看语法错误,最基本的有没有出现人称用错,动词用错,时态用错
2)整理推敲用词和表达,有没有更好的表达,遇到自己觉得表达不好的地方,查牛津同义词词典和牛津学生搭配词典以及朗文当代,替换一个更准确的表达
3)替换完毕之后,如果你觉得还算满意,那么添加到自己小的笔记本原课文标题下面,老规矩——1课,只添加1个不错的表达,不要小瞧这个小本儿,如果你坚持做下来,一两年之后你就有了一个自己习惯用语的标准语料库,这个库比Collins和BBC的word bank对你的存在意义都大的多,从某种意义上说,你以后的用词水平,说不定能比写暮光之城和50度灰那些作家要好的多。

这样你每天的活动就是写一篇,然后改一篇,大约20分钟就可以搞定。

这个是最有趣的写作练习方法

附注:觉得新概念2太简单的高水平的学习者如何使用本书

有的人可能觉得新概念2开始太简单了,或者有人写了50课水平有了明显进步,没啥动力写了,这个时候怎么办呢?

把笔头练习换成口头练习!

首先听录音一两遍,然后自己复述,在复述的时候使用手机来录音,复述结束自己开始听,挑不足的地方——可能是某个发音,可能是用词不当,把这些错误和原文对比,统统记录到小本子里。

然后再听一遍录音,接着再用同一个人称复述录音,听自己录音,觉得满意了,换一个人称,继续复述和录。

两三个人称复述练习好了之后,开始录制一版自己最满意的录音,然后扔电脑硬盘里面。

完成了30篇的口头复述之后,找出30天前录制的录音听下,挑挑错,查查同义词词典和搭配词典,看看有没更好的表达方式,然后记录到小本子里。

96天,完成了96篇课文的retelling工作后,给自己放个小假,稍作休息,准备开始学习第三本吧。

 

96天可以学完第二册,这个进步应该比较适合我的水平。今天特地录了一个视频,记录一下我现在的英语水平,新完新概念2以后,来作个比较。

2017年5月15 目前进度有点慢,刚学完前48课。

赞(0) 打赏

相关推荐

  • 暂无文章

评论 4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
  1. #-49

    加油,成年人学英语不仅是兴趣所在,还有目的驱动,坚持,就算不是为了赚钱,教育孩子也不错啊,哈

    leo6年前 (2017-10-24)回复
    • 英语好的话,在Freelance Marketing方面还是极有优势的。

      fitness5年前 (2018-06-20)回复
  2. #-48

    不错,加油,重要的是坚持。
    不过我觉得做affiliate关键是写作能力,口语啥的不重要。

    蜗牛博客5年前 (2018-10-21)回复
  3. #-47

    新概念4我都已经学完了

    Xaver3年前 (2020-02-29)回复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